自2024-2025賽季亞冠精英聯賽的報道在直播吧3月19日播報以來,中超球隊在比賽中的表現引人關注。令人遺憾的是,他們均未能闖入八強,這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對此,《東方體育日報》進行了深入分析,并指出,決定中超乃至中國足球在亞洲足壇地位的,唯有實力這一硬性指標。
連續兩個賽季,中超球隊在亞冠的征途中屢屢受挫,尤其是在本賽季的比賽中,三支中超球隊在客場與J聯賽球隊的對決中七次敗北,被對手攻入22球,幾乎毫無還手之力。這一現象的背后,一方面是J聯賽整體水平的確實高于中超,從他們有兩支球隊打進東亞區四強就可以看出;另一方面,申花隊主教練斯盧茨基一針見血地指出,中超球隊與亞洲強隊之間的差距在于“比賽強度不夠”。即使在那些被稱作“金元”賽季的時期,中超球隊依靠超級外援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這個問題始終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因為每次解決問題的人大多是外援,而非更能代表中超真實水平的本土球員。
中超球隊止步今年亞冠東亞區八強帶來的影響深遠。最直接的是技術分被泰國超越,導致直接參加未來賽季亞冠精英聯賽小組賽的“門票”從兩張減少到了一張。這意味著只有中超聯賽冠軍可以直通亞冠小組賽,足協杯冠軍或聯賽亞軍則需要通過資格賽的考驗。此外,名額的減少也預示著中超球隊在亞洲賽場上的競爭力將進一步削弱,中國足球在亞洲足壇的影響力也將隨之下降。
對于中超乃至中國足球來說,實力的提升是唯一且最重要的。與其羨慕日韓足球的穩定以及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的快速進步,不如靜下心來思考如何打好“厚積”的基礎。這包括穩固中國足球的根基,讓本土球員成為中超賽場上的主角,而不是僅僅作為配角參與其中。在做好了基礎工作后,再去考慮如何“薄發”。參照日本和沙特足球的成功經驗,中超應當明確自己的方向,并果斷做出選擇。唯有如此,中國足球才能走出低谷,重新獲得在亞洲足壇的尊嚴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