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BA第二階段的補賽中,上海男籃在北京的主場以微弱分差落敗,其中洛夫頓在攻守兩端的壓力下表現不佳,引發了外界的廣泛關注和熱議。尤其是上海隊的主教練盧偉在第三節比賽中選擇了調整輪換,讓威爾遜和布萊德索配合出戰。
賽后,盧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對洛夫頓的表現進行了點評。他坦言,洛夫頓在比賽中確實存在一些瓶頸問題。對此,球隊將通過回顧比賽錄像來找出問題所在,并共同幫助他解決這些問題。然而,盧偉也強調,球隊的成功并非只依賴于洛夫頓一人。
盧偉表示,上海男籃擁有多才多藝的球員,如布萊德索、DJ·威爾遜、王哲林、李弘權、李添榮等。他們都是球隊中不可或缺的成員。特別是對于年輕球員偰李永煒和劉禮嘉的成長,球隊也寄予厚望。因此,球隊的成功并非只靠洛夫頓一人之力。
就洛夫頓過去兩場比賽的表現而言,他確實遇到了較大的瓶頸期。尤其是在面對更高水平的內線對位時,一旦遭遇針對性的防守,他沖擊籃下的效率就會明顯下滑。同時,他在外線也未能展現出足夠的威脅。此外,上海男籃的內線防守也存在著較大的問題。
針對洛夫頓所面臨的瓶頸,分析認為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在CBA俱樂部杯決賽中,各隊對洛夫頓采取了單防策略,并圍繞其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防守戰術。然而,洛夫頓并不是那種具備速度優勢或絕對體型優勢的空間型內線球員。他更多地依賴于身體對抗來開辟空間完成進攻。在面對身材更為高大的對手時,如周琦,洛夫頓往往處于下風。特別是當王哲林缺席時,洛夫頓的防守和護框能力都難以達到優秀水平。
其次,洛夫頓的心態也發生了變化。在順風球時,他能夠發揮出較強的比賽影響力,但若是在上半場表現不佳,下半場他的積極性就會受到影響。這也可能是盧偉在某場比賽中選擇調整輪換的原因之一。
對于頂級外援來說,被研究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然而,能否走出瓶頸期則非常考驗外援自身的調整能力。像薩林杰、瓊斯等大牌外援雖然經常被研究,但他們依然能夠通過個人能力扛起球隊大旗。對于洛夫頓而言,他需要適應CBA聯賽的節奏和特點,從而走出目前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