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山西與上海隊的比賽在進入第三節時,發生了一場關于張寧違體犯規的爭議事件。山西的隊員張寧因為一個動作受到了主裁判張磊的違體犯規處罰,而這一決定立即在觀眾和媒體中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咪咕的解說員認為,張寧的動作并不算大,因此不應該被判為違體犯規。對此,媒體人趙探長和三士帶刺也表達了他們的質疑,他們同樣認為這個判罰值得商榷。同時,我作為一個旁觀者,也支持張寧的立場,認為主裁張磊的判罰是錯誤的。
然而,裁判專家丁佳寧對這次判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他表示,在前段時間FIBA給CBA所做的裁判培訓中,已經給出了關于這一案例的明確標準。丁佳寧解釋道,在比賽的攻防轉換過程中,如果防守隊員在快攻過程中未沖球而直接抱、抓進攻隊員,就可能被判定為違體犯規C4。在具體分析昨天的比賽錄像后,他判斷張寧的舉動完全符合這個標準的描述,因此這是一個標準的違體犯規。
盡管如此,部分球員和媒體對規則的理解仍然存在誤區。這也許是因為他們對于規則的學習不夠深入,或者是對于什么樣的動作可能構成違體并不清楚。而我作為媒體人之一,也意識到自己對于規則的理解還有待提高。因此,當看到張寧被判違體時,不少人選擇為他發聲,希望進行申訴。
丁佳寧進一步解釋了違體犯規的判定并不完全取決于動作的大小。有時即使是小的動作也可能被判定為違體犯規,例如洛夫頓持球時沖撞對方可能只構成普通犯規;但如果還沒有拿到球就開始抱持他人就可能被判為違體犯規了。
不過在另一處爭議點上——王哲林受傷后比賽的吹停問題上,丁佳寧并沒有進行解讀。從這里可以推測出張磊在處理這一事件時可能存在誤判。我們必須認識到,即使是裁判也可能犯錯。因為裁判不僅是人,他們還有自己的情感和傾向性,有時可能會因為個人情感而做出偏向某方的決定。比如有的球員踢襠被判為違體而有的則不然;有的球員吼叫被判技術犯規而有的則被忽視。
像昨天張寧的這種動作雖然不是第一次出現但在比賽中卻很少被判為違體犯規這無疑增加了爭議性。這表明我們的球員、教練和媒體人以及球迷們都需要更加深入地學習和理解比賽規則。
雖然我理解某些觀點可以調整但有些觀點是值得堅持的。期望各方能虛心學習比賽規則使未來的比賽更加公平公正地舉行。這樣才是對所有球員和觀眾最好的交代。